第十六届“挑战杯”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举办第十六届“挑战杯”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本届“挑战杯”竞赛自2018年7月启动以来
始终坚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服务人才培养的办赛宗旨
来自26个学院的210余份作品参加了比赛
在经历了半年多的漫长筹备之后
第十六届“挑战杯”决赛来袭
今天各个参赛队伍齐聚博文楼
在这里进行进行挑战与角逐
快随阿浮来一览决赛盛况吧~
决赛作品展示与评委质询
早上七点
参赛选手已经早早到达场地
进行作品展示的布置
展板海报 作品实物
每一项都凝聚着他们半年多的付出
所有研究成果的积淀
都将在今天得到评判
核对文稿 反复练习
他们身着正装 神采奕奕
在暮春凌冽的冷风里
绽放着挑战的热血和青春的活力
上午九时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彩云、孔伟金来到博文楼前
亲临决赛作品展示和质询现场
与参赛学生亲切交流听取作品介绍
并鼓励各参赛团队认真完善作品、力争取得佳绩

流畅的讲解 熟练的演示
评委们在展示摊位前耐心聆听
着重就创新点、研究价值等方面
以质询的方式交换思路
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指导
经评委们合议共选出21份作品,另外还有院长(部长)直推15份作品,共计36份作品进入终审答辩。 |
决赛终审答辩
下午
刘彩云在办公楼201会议室
为专家评委们颁发聘书
并与专家评委们进行了简短交流
对专家评委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并强调一定要公平公正选拔出最优秀的作品
为我校在省赛、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奠定良好基础
博文楼教室内
进入终审的选手们进行最后的答辩
制作精美的PPT图文并茂
全方位展示团队研究成果

台上的他们沉稳自信
流利讲解 从容应答
与评委对作品进行深入交流
环节结束时的每一次掌声雷动
都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大肯定
截止到这里,决赛所有流程都已结束,《基于定量化设计的自身抗核抗体快速检测系统》等36份作品获得特、一等奖,《山东省古籍普查及保护现状调查研究》等47份作品获得二等奖,《基于深度学习的海信食品慧识别冰箱》等107份作品获得三等奖。祝愿每一位参赛者都能在“挑战杯”中,收获创造的乐趣和付出的感动。 ![]() |
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
对于创新又有什么理解与诠释呢
阿浮为大家随机采访了几组参赛队伍
一起来看吧~
科技发明制作类
“基于VFF算法和机器视觉的多传感器智能跟随设备
![]() 团队基于“智能+”理念,研究了本款基于VFF算法和机器视觉的多传感器智能跟随设备。 项目设计了基于VFF算法和机器视觉的多传感器智能跟随设备,在定位的基础上实现跟随功能,最优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系统定位微基站支持多定位单元扩展,定位微标签支持刷新率在线调整功能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性能稳定可靠。
|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保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并受上合峰会光亮工程对青岛市旅游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一启发,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光亮工程+”海草房传统民居创新发展新模式的调研推广运作方案。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团队首先在实地调查中走访了青岛市上合峰会亮化提升工作组,并将整理的研究报告提交给了荣成市规划局,并被荣成市规划局收藏,作为当地海草房进一步亮化重要依据。
|
科技发明制作类
一种适应各种姿势的深井救援机器人
![]() 解决落井事件中救援人员对被困者救援难度大的问题,团队研发设计了一种适应各种姿势的深井救援机器人。主体采用多自由度机械臂、机械抓手等部件,能够触及井内各种位置并对被困者肩部双臂或脚踝进行抓取并自锁,调整被困者姿势,通过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可以将井下环境传输到数据显示屏上,实时监控井下情况。 |
拥抱挑战 热爱挑战
第十六届“挑战杯”决赛落幕
不管最后是否收获奖项
这场展览都是对往日努力的加冕
敢于挑战就是了不起的成长
希望每一位青大人都热爱挑战
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
热爱学习 积极实践
成为一名建设中国梦的高水平人才
图片 / 汪怡然 张逸 李志国 刘超
编辑 / 左翔 李云艳
审校 / 尹铄 王璐
责编 / 魏喆吉 李鹏
青岛大学(党宣)新媒体工作室出品